2021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双减”政策就是做两大减法,一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二是减轻校外培训负担,给孩子和家长减负,回归教育的本意。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落地生根,校外培训机构将更加规范,但也可能面临转型“阵痛期”,各地教育培训机构不同程度陷入“经营难”境地,学员因“退费难”而引发矛盾纠纷正越来越多的显现。
和许多学生家长一样,小杨爸爸怀着望子成龙的心愿,向曲靖某盛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支付了2万元教育培训费用,希望孩子能够通过培训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成绩。
2021年10月,该教育机构在“双减”政策影响下因关停,不能继续向小杨提供教育培训服务,经核算,小杨在培训学校剩余课时数量124节,剩余培训费15772.8元。于是,杨父向培训机构工作人员要求退还剩余学费,但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告知必须全部学员课程核算完毕,由培训机构全部合伙人达成一致,筹到款项才能开始退款。
得知消息后,家长群里顿时炸开了锅,在家长轮番电话和微信轰炸下,培训机构相关负责人在群里无奈表示因资金链断裂,暂时无力向家长退还培训费用。
2021年11月,26名在该培训机构购买课程的学生家长向曲靖市麒麟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解除教育培训合同并退还培训费用。
麒麟区法院立案庭程序分流员经审查后,认为这是“双减”政策落地后退费引发的系列纠纷,案件数量大、社会关注度高、示范意义强,必须认真研判、妥善处理,经向院领导汇报后明确了调解优先,最大限度减少各方损失,力避次生社会问题发生的办案思路,遂将案件导入诉前调解程序集中调解。
立案庭诉调对接中心专职调解员在基于合同履行情况及行业政策背景,积极收集其他当事人信息、查明纠纷事实,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
在调解中,家长们七嘴八舌、情绪激动,与培训机构针锋相对,和解难度很大。调解员将政策解读作为案件的突破口,结合云南的地理位置、教育资源,充分让学生家长、教育机构正确理解政策,消除负面情绪。将服务大局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紧扣家长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家长出谋划策,为企业权衡利弊,促使家长对退还学费数额进行适当让步,鼓励培训机构积极面对现实困境,逐步缩小双方争议差距,经过多轮调解,最终推动该系列案件调解方案的形成:学生家长们与培训机构解除合同,培训机构按65%的比例一次性向学生家长退还培训费用。培训机构负责人积极筹款当场完成退款。
据悉,2021年11月至2022年5月期间,共计106名在该培训机构购买课程的学生家长通过当场调解和线上调解方式参照该调解方案达成和解协议,教育培训机构退还教育培训费合计人民币元102万余元。该系列纠纷得以顺利化解,对同类案件起到有效参照示范作用,这是麒麟区法院诉前调解工作机制的创新成效,体现“双减”政策下的司法智慧。
法官说案:“双减”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年儿童成长的保护,也向全体国民传递了下决心治理教育生态的信息。“双减”政策落地,也让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办学再次成为社会焦点。如涉及解除培训合同退还培训费用的情况,培训机构可以援引“情势变更原则”,根据实际情况与家长协商减免违约金和退还培训费用问题;协商不成,可以到仲裁机构或者法院申请变更、解除合同。符合情势变更制度适用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公平原则,就变更合同还是解除合同,以及变更合同、解除合同后的法律后果等作出裁判。
法官提醒:
01培训机构:
#一是做好长远规划。充分考虑疫情、双减政策等影响,根据自身实力合理设置课程,不断完善线下线上课程体系设置。
#二是防范收费资金风险。校外培训机构应依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开立风险保证金专用账户和资金托管专用账户,推进“一课(项)一消、一周一结”等小额收费模式。
#三是强化社会责任承担。对确有资金链断裂、教师大批离职等情况,要开诚布公与学生、家长做好沟通,及时向行政主管部门反映,努力寻求妥善解决方案,而不能企图一关了之,逃避问题。
02学生家长:
三步走,稳选机构和课程。
#一审主体,看机构营业执照与挂牌名称、公章名称是否相符,利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及其他应用平台了解机构资质实力。
#二审合同,对合同中学习期限、课程转让条件、退款条件、违约条款等约定作详细了解。
#三慎缴费,缴纳课程费用时需明确收款账户,通常应为合同签订主体的公司账户,若是个人账户收款应为合同中的指定收款账户,同时保存好缴款凭证及相应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