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陆良县同乐街道鑫城社区打造活力社区的实践案例
陆良县同乐街道鑫城社区成立于2012年8月,地处县城中心位置,是一个集居住、商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辖区总面积1平方公里,下设12个居民小组,共有8个小区88幢楼房、商户293家、常住居民3646户1.1万人。同时,鑫城社区作为承接原云南千佛茧丝绸集团破产改制下岗职工的主阵地,现有下岗失业家庭2740户(其中,城市最低保障家庭206户,建档立卡困难职工18人),占总户数的75%,社区面临着“三无、四多”(即无土地、无资产、无资源;下岗人员多、困难家庭多、遗留问题多、群众诉求多)的窘迫困境。鑫城社区锐意进取、攻坚克难,逐步探索创出“一核一议、三开四建五变化”的工作思路,激发了社区治理活力,取得较好成效。
“一核”引领正确航向。始终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最根本、最核心、最有力的基础工作抓牢抓实。一是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筑牢社区党群基层阵地,将党建工作向驻区单位、居民小区、非公企业、流动人口、楼栋院落、社会组织等延伸,健全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党组织体系,实现基层党建组织体系升级、力量加强。二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配强党组织书记,党员亮身份、亮承诺,调动广大党员参与人居环境提升、三城同创、扫黑除恶等工作的主动性,实现走访入户全覆盖、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全覆盖。三是发挥好为民服务作用。以居民小组为基本单元设立12个网格,配齐了街长、网格员、监督员等工作人员,实现网格精细、灵活、高效运转。同时,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一站式公共服务大厅,开设多个便民服务窗口,进一步提升服务群众的质效。
“一议”增强自治活力。以传承和发展“枫桥经验”为切入点,不断提升居民自我治理、自我服务、自我进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搭建自治平台。成立居民理事会,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共同协商解决社区事务。同时,以辖区内政协委员、乡贤人士等为主体,成立“协商在基层”理事会,搭建好基层民主协商平台,自2020年3月以来,共收集居民“微心愿”280多条,召开会议51次,协商解决重要议题22个,逐步探索出一条“有话好好说,有事好商量”的民主协商、议治共融的新路径。二是协商攻克难题。通过居民提事议事,政协委员协调呼吁,居民广泛参与的模式,共同解决社区内的“老、大、难”问题。比如:先后筹资94万元,清理围圈小菜园1000多平米,拆除私搭乱建小房子400多平米,平整硬化场地3170平米,疏通地下排水管网3条,安装智能门禁道闸系统,实现监控全覆盖;规划建设停车位236个,统一由社区管理运营,预计年净利润10余万元,壮大社区集体经济的同时,还就地解决了社区内8名下岗职工就业问题。三是党群齐心局面好。在停车场建设改造、旱厕建设改造等重点项目中,采取社区主导协调,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参与助资,党员、群众、志愿者自愿出力的模式,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让群众在参与社会治理中找到存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增强了主人翁意识。
“三微”打通“三道门”。着眼于社区排查发现问题,解决细小、细节问题的基本定位上,在“小处”发力,在细节上见功夫。一是“微心愿”打通“服务门”。通过定期入户见人、热线听音、网上收诉等多种途径,建立群众“微心愿”台账,由社区党组织牵头,爱心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分别认领开展“爱心微助力”“困难微帮扶”“就业微推送”“志愿微奉献”“创建微行动”的五微行动,较好解决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二是“微项目”打通“亮丽门”。先后组织实施了瑞和园、安置小区、磷肥厂生活区3个老旧小区整治微项目,调动居民广泛参与,新装一批居民健身器材,拆除一批“两违”建筑,改造一批旱厕项目,居民生活环境更加绿了、亮了、干净了。三是“微治理”打通“发展门”。围绕“街区治理”这一难点,定期召集辖区内的大型商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认领各自周边街区、门前“微治理”任务,层层压实治理责任,实现社区、企业、商户共同治理、共营良好环境、共享治理成果。
“四平台”推开“四扇窗”。聚焦社区工作主责主业,在机制模式上创新,切实为群众解决系列重大民生问题,社区治理焕发出新活动。一是“矛调平台”推开“和谐窗”。用活、用好社区网格,确保12个网格有人干事、干事有方向,要求将网格里的房屋、家庭、人口、商户等基础信息全面登记造册,并录入电脑进行全面掌握。网格员每天收集民情信息,社区针对群众需求及时提供服务,小矛盾在院坝、楼栋、居民小组内化解,大矛盾提交理事会解决,解决不了的上报县级解决,实现了从全县出名的上访社区到2017年至今零上访的转变。二是“就业平台”推开“脱困窗”。针对辖区内下岗职工多的实际,积极协调争取县人社居、县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培训项目,开展烹饪、护理、电工、月嫂等免费技能培训,近年来累计培训下岗职工3000多人次,并加强与辖区内企业商家之间信息对接,先后推送1600多名下岗职工到相关企业就业。三是“帮扶平台”推开“爱心窗”。社区成立了爱心捐赠帮扶站,积极引导鼓励辖区爱心企业和热心人士向帮扶站捐赠物资,为困难家庭解决燃眉之急。四是“治理平台”推开“幸福窗”。围绕辖区内老旧小区多、环境差、设施旧等突出民生问题,发动党员、群众、志愿者、执法部门160人次进行了环境卫生集中大整治,解决了20多个遗留时间长、居民反映强烈的卫生死角问题。
“五治融合”助推“五转变”。坚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社区治理模式、治理成效初步显现。一是社区服务水平实现新提升。基层党组织在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中得到锤炼提升,发动群众、宣传政策、协调各方的能力不断加强,社区治理由孤军奋战向整合资源、协同联动、共同发力的转变。二是居民思想意识有了新变化。在社区主导、群众参与的社区治理过程中,居民思想意识逐渐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由看法多向办法多、由对手变向帮手、由观众向主角、由服务对象向治理主体的意识有了较大转变。三是群众居住环境展现新面貌。通过驻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下沉社区、党员双报到参与社会治理,红色元素渗透街区巷道,城市越来越美,老旧小区环境华丽蝶变,居民幸福感越来越强。四是道德文明风尚取得新成效。依法加强小区公约、市民守则、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建设,开展道德讲堂、节日慰问、爱国文艺演出、传统文化活动进小区等系列活动,社区文化氛围更加浓厚,邻里关系更和睦,身边好人好事不断涌现,促进居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五是社区公共安全得到新强化。完善辖区智能化建设机制,打通内各区块资源、信息壁垒,智慧社区、智慧小区、智慧街区、智慧商场正逐步推进。打造公共法律法治服务平台,定期举办“以案说法”活动,引导群众在法律框架下、法治轨道内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合法权益。
技术支持:云南建功星科技有限公司
滇公网安备 53030202000289号
滇ICP备190096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