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随着搬迁群众的逐步融入,各类社会问题和新老矛盾逐步凸显,基层治理工作面临“小马拉大车”的困境。为此,会泽县以礼街道紧盯党建引领总基调,采取“四度空间”工作法,全面奏响基层智慧治理“大合唱”。
党建引领提“维度”
做好顶层设计。成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组织开展工作调度会议6次,党工委理论中心组学习10期,专题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工作13次。建好治理队伍。调整优化机构编制,组织街道党务工作者到麒麟区益宁街道和县委党校进行学习和培训。选拔6名村(社区)干部参加学历教育。开展廉政谈话120余人(次),打好干部廉洁自律“预防针”。抓好品牌创建。广泛开展“一社区一特色”党建品牌创建活动,让社区服务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以礼河畔,滨至如归”河滨社区治理更优化;“清正廉明、上善若水”清水社区服务更暖心;“敢为人先、锋景独好”先锋社区示范更给力;“以礼相待、美丽宜居”以礼社区初见雏形。
细化体系强“力度”
健全“一网统管”组织体系。深入实施“蜂巢、蜂眼、蜂蜜”工程,对社区工会、物业、综治调解等网格力量进行“多网合一”整合,实现了一网统管、一网到底。将整个街道划分为1个一级网格、5个二级网格和108个三级网格。并对网格定人、定岗、定责,实现服务事项“多网合一、全域覆盖”。打造“一网多员”工作团队。立足“远亲不如近邻”理念,63名街道干部下沉到网格,组建网格“善治会”。全面推行每个网格至少1名网格党组织书记、2名网格员、n名层长和网格助理员的“1+2+n”工作机制。今年以来,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就业创业、疫情防控、困难救助等问题3000余个。“我们每2层就有1个层长,平时我们的工作就是组织开展一些邻里互助活动,部分群众才刚搬迁入住的时候是因为陌生‘进不了门’,到现在是聊着家常‘出不了门’,河滨社区网格长蔡朝发激动地说道。推行“一网精治”治理模式。完善服务群众全覆盖工作机制,开展“五包五访”“同住一座城、共爱一个家”“楼栋党员闪亮”等为民服务活动,带动居民志愿者组建12支“网格帮帮团”队伍,解决车辆乱停、墙体乱画等居民身边事600余件。积极推行“红色物业.友邻共治”物网融合行动,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两驾马车”齐头并进,21名物管人员主动认领网格助理员,进一步激发网格治理活力。
优化服务聚“温度”
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创新运用“智慧党建”,在党员干部中推行“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服务模式,77户党员中心户和167名无职党员成为居民群众的“眼睛”和“耳朵”。全面推行社区、小组主要事务党员先知、先议、先行“三先”模式。紧盯各类新业态群体,创建妇女之家4个、职工驿站10个、小哥驿站4家。建强阵地,扩大服务面,促阵地活跃。提升基层治理效力。高标准建成智慧化综合指挥中心,搭建“智慧以礼”信息平台,完成5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同时,积极探索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的基层治理模式,让资源从属于各行业的“条块分割”走向为社区共同服务、破解难题的“开放共享”。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创新采取组织共建,推动基础工作信息化;矛盾共调,推动基层工作精细化;治理共抓,推动服务群众多元化;平安共创,推动平安建设常态化的“四共四化”工作法,积极打造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2022年以来,共计联动开展各类矛盾化解8000余人(次),成功化解了黄仕顺和范天秀2名多年信访人员的“烦心事”。实现了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深化党建拓“广度”
紧盯巩固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深化“一平台、三机制”,紧盯488户1962人“三类监测”对象和人均收入1万元以下的968户4183人的脱贫户精准施策。今年以来,街道累计办理城市低保2836户4531人;农村低保119户172人。发放临时救助174户39.47万元。紧盯重点项目建设。采取“项目部署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责任落实在一线”的“三个一线”工作法稳步推进项目建设。2022年以来,共计涉及重点项目16个,投入资金6288.25万元。紧盯文旅产业发展。聚焦打造“温泉水乡、梦幻以礼”这一发展目标,立足交通区位、水资源“两大优势”,抢抓会泽发展“文化旅游名县”大好机遇,落实好生态环境eod模式,高标准规划以礼河生态长廊项目和先锋社区温泉旅游综合体项目。同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让城市“一时美”变“一直美”。紧盯教学品牌打造。抢抓会泽“教育名县”的品牌效应,整合资源,突破单线思维,积极搭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育一体化平台,构建“党工委+学校+社会+家庭”教育新格局,持续打造以礼教育品牌。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4.32亿元,先后实施了大成高中、以礼小学和中铁第二幼儿园项目建设,实现了广大学子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的“一条龙”直通车就学。
技术支持:云南建功星科技有限公司
滇公网安备 53030202000289号
滇ICP备190096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