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格村委会地处富源县营上、大河、墨红、竹园四个乡镇交汇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1.5%,是营上镇唯一一个彝汉杂居的少数民族村。
近年来,富源县人民法院营上法庭主动对接乡村基层力量,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调解室”,将矛盾纠纷化解的关口前移至群众的家门口,化解在萌芽状态,取得了积极效果。
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
“没起诉就拿到了血汗钱,真要谢谢法官和调解员,你们辛苦了。”近日,在营上镇都格村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万某拿到剩余的工程款激动地说。
万某与洪某经协商一致,洪某将房屋建设施工合同承包给万某。工程结束后,双方进行了结算。洪某支付了部分工程款以后,还欠万某工钱12400元,并写下了欠条,约定隔三个月顶板不漏水再付余款。到期后,万某找洪某要求支付剩余款项,但洪某说暂时没有钱,先放一下。后来,洪某却以各种理由拖延付款,双方遂发生纠纷。
接到矛盾纠纷化解诉求后,营上法庭当即安排都格村委会联系法官,联合营上镇人民调解调委会、村干部,当天就组织调解,促成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并及时兑付了工程款。
这是营上法庭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促进矛盾纠纷诉前实质性化解生动实践的一个缩影。
2021年以来,营上法庭积极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诉源治理大格局,主动对接基层解纷力量,加强沟通协调和业务指导,推动“平安村(社区)”创建,推动多元共治,加强源头预防、前端化解。通过多方努力,都格村形成了多元共治良好格局,2021年全年无刑事案件发生,获得全市“平安细胞”称号,成功创建平安乡村,走出了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农村社会治理新路子。
积极搭建多元解纷大平台
“我们回去以后好好处理父亲的后事,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忙!”5月28日,在都格村委会民族团结调解室内,李某说。
原来,李某的父亲于2022年2月22日逝世,李某垫付了医疗费、购买墓地和办理墓地手续费7万余元,李某四兄弟对该费用的分担问题产生矛盾。收到案件后,营上法庭第一时间将案件分流至都格村委会矛盾调解中心进行诉前调解。
“赡养以及安葬父母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父母的养老送终是我们四个兄弟共同的义务,我垫付的医疗费、墓地费属于养老送终的义务范围,应当由四兄弟共同承担,而非由我一个人承担。”调解中,李某无奈地向调解员解释。
接到调解员反馈后,承办法官及时联系了都格村委会的干部参与调解,通过释明法律关系,梳理清四兄弟间的“症结”,最终各方达成了一致意见,同意共同承担该笔费用。
营上法庭充分利用都格村“一室二中心”的集聚优势,加快推进多元解纷体系建设,扩大“总对总”诉调对接的“朋友圈”,“点对点”诉调对接的“联系网”,上下一体构建在线多元解纷“大超市”,将纠纷止于萌芽、化解于诉前。
把法讲到彝族群众的心坎里
在都格村委会门口的大树下,法庭干警与村委会干部、群众围坐在一起,用真实的案例,通俗解读了《民法典》《农村土地承包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相关法律,让专业的法律条文鲜活、生动起来,让法律语言融入社会普通生活,提高了老百姓对法律的认知、理解,培养“法律明白人”。此外,营上法庭还利用星期三赶集日,到都格村摆摊设点,用老百姓听得懂、能信服的语言和方法,详细讲解有关法律规定。
通过上法治课、巡回办案、个案指导、解答法律疑难问题等方式,营上法庭将法律知识讲到彝族群众的心坎里,加大普法力度,引导群众用法律手段化解问题,从源头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
技术支持:云南建功星科技有限公司
滇公网安备 53030202000289号
滇ICP备19009670号-1